浙大校長楊衛:大學的發展必然擔負著文化使命
2010-06-07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日前召開的第四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對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以及大學發展中所遇到的現實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里面有很多議題,如“大學營造創新型人才的環境”、“可持續大學校園建設”等,都與大學的文化建設有關系。這表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文化建設已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加強大學文化建設,不僅有助于進一步推進高等教育改革創新、實現內涵發展,而且對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大學功能的實現,也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浙江大學將2010年定為文化建設年,通過文化建設推動學校內涵發展,為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夯實基礎。
加強大學文化建設,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現實的要求、未來的期待。深刻的文化進步,是近代以來世界科技和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輻射方向,中國的發展與崛起也必然依靠文化的崛起。當代中國的文化崛起,是傳統文化和現代經濟、科技與文化的結合,是中國文化與世界各種文化的交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在此過程中,高校必然要承擔相應的使命,發揮重要的作用。
作為文化的歷史產物及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大學的發展必然擔負著文化使命。大學與文化之間存在深刻而且天然的聯系。從其誕生之日起,大學就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1088年成立的博洛尼亞大學最早引領了人類最先進的文化要素,創造了人道主義文化,最終導致了偉大的文藝復興。近代以來,大學從遠離社會到走向社會的中心。斯坦福大學作為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將科技文明向硅谷地區輻射的同時,孕育了硅谷濃郁的創新文化和獨特的企業家精神,而硅谷又把這些文化輻射到全世界。正如教育部原副部長趙沁平所說:“引領文化,是大學的第四功能,而且是大學與生俱來、更為獨有、影響更為深遠的社會功能。”文化影響力已成為當代大學的核心特征。
此外,建設一流大學,也需要加強大學文化建設。一流大學之所以被人們贊譽,不僅在于學校規模、資金投入等硬實力上,同時也表現在悠久的歷史、一以貫之的辦學理念、廣為流傳的校訓、嚴謹樸實的校風和師生中約定俗成的行為習慣等軟實力上。大學的風氣、凝聚力、人文氛圍及社會聲譽等,都是一流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流大學應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創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學文化。
既然加強大學文化建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該怎樣加強大學文化建設?首先,要高度重視人的建設。文化是人造的第二自然,人是文化的主體,文化的孕育、傳承與人的生產、生活實踐息息相關。因此,文化建設就是人的建設。在高校里人的建設,既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求是創新的大學精神等價值觀的建設,也包括高水平、強輻射的共同理念,寬專交、精深通的個性要求等能力建設,還包括培育競爭與合作的團隊氛圍,促進師生互動的人際環境。
其次,要繁榮發展人文社會學科。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文化軟實力”這一概念,并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我國文化建設的基本目標。大學要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上發揮作用,就必須大力加強文化建設研究,不斷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還要以文化為平臺,致力于科技、制度和品牌創新,加快文化向經濟領域的滲透,有效促進經濟增長并提升經濟發展層次;此外,還要打造一大批在國際市場上有影響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機構,增強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能力。
哈佛大學第26任校長陸登庭認為:“一所大學如果不能在各個重要的學科領域竭盡全力,包括對于探究人文價值、社會結構及其歷史發展等多種社會形態,以及人類傳統、文化和世界觀起核心作用的人文學科領域,它就不可能真正成為一所杰出的大學。”這也要求,在建設一流大學、杰出大學的過程中,應當加強人文社會學科的建設。
再其次,發揮綜合型大學對推動文化發展的獨特作用。大學的功能無論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還是社會服務,其終極目標都是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大學是這種推動作用最集中的場所。綜合型大學天然具有多學科交叉的背景,對于推動文化發展應該起到獨特的作用。將來衡量一所大學的地位與影響,并不完全看科研數據,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它對于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繁榮發展的貢獻。
當前,文化與科技、教育交織發展,例如將教育、人文學科與信息學科相聯合,就能發展出新的教育信息、人文信息學科。在生命科學方面,對于基因、干細胞、轉基因等領域的研究,必然涉及到倫理學、社會學、哲學的領域,這也是人文和科學相結合的發展方向。學科交織發展,給綜合型大學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大學的文化建設不只是文科建設,而是具有深厚的學科內涵,所有的學科都可以深化。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特別要重視如何更加有效推動多學科交叉整合的問題,長期堅持下去,一定能夠收獲意想不到的創新成果。
最后,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當前,國內大學文化建設的一個普遍問題,在于缺乏人文環境。校園建筑不能體現厚重的人文內涵,也無法反映出特色。錢學森曾經就讀并工作的加州理工學院,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室,在2009年進行內部裝修的時候,非常注重修舊如舊,盡量保存原來的實驗設備,同時沿著樓梯和走廊的墻面,繪畫出該實驗室的發展史,并且這一描述一直延續到今天。這是實驗室文化的一種生命線,對于在那里工作的教師和研究生具有極大的激勵作用。所以,我們的大學,在文化建設過程中要研究如何體現自己的獨特文化,并以此來提升影響力和吸引力,從而對自身的發展產生內在的激勵作用。
對于個人發展而言,提升人文素質同樣至關重要。歷史上許多偉大科學家的發展軌跡告訴我們,科學上的成就越大,往往在人文方面的成就也很大。大學對人才的培養,不僅要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而且要注意提升他們在人文藝術方面的修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東南大學管英士教授課題組 ACS Nano:橡膠態可拉伸垂直結構光電探測器 2025-05-11
- 武漢紡織大學于志財 CEJ:防患未“燃” - 能嗅CO、感高溫雙模式火災預警傳感纖維 2025-05-11
- 復旦大學徐凡教授團隊 Nat. Comput. Sci. 封面:手性扭轉力學解碼沙漠植物生存策略 2025-05-10
- 浙江大學 Angew:一種傳統聚烯烴材料降解與回收利用的新策略 2025-04-28
- 浙江大學王立教授和俞豪杰教授團隊:用于陰離子染料高效吸附分離的具有路易斯酸位點的不飽和MIL-101(Cr)材料 2025-04-18
- 浙江大學王勇教授團隊 Angew:老樹開新花 - 塑料降解耦合費托過程實現聚烯烴低溫高效制輕芳烴 2025-03-22
- 北化大楊衛民教授團隊:聚合物熔體微分電紡裝備及工藝新進展 202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