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6日下午由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的“生物質纖維論壇暨‘111計劃’引智基地學術研討會”在東華大學舉行。來自國內外的二十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研討會,東華大學副校長宋立群出席會議,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王依民主持此次研討會。
宋立群副校長首先代表東華大學向遠道而來的各位客人表示熱烈的歡迎,并介紹了學校“纖維材料先進制造技術創新引智計劃”(又稱“111計劃”)的建設情況,以及近年來在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同時希望通過本次會議能夠促進國內外在生物質纖維領域的學術交流,使“創新引智基地”的建設邁向新的臺階。
專家學者針對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研究的發展趨勢、生物質纖維原料生態化制備中的基礎科學問題與關鍵技術、生物質纖維高效綠色加工工程化的關鍵技術以及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等問題各抒己見。以石油資源的日益匱乏以及突出的環保問題等為出發點,從國民經濟發展與產業安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提議調整我國化學纖維的品種結構。例如,以纖維素為代表的生物質纖維,以其吸濕、透氣、舒適等優良特性和豐富的資源優勢,贏得空前的發展機遇。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同時也是我校長江學者講座教授的劉向陽在會上做了題為“Structural Origin of Strain-Hardening of Spider Silk and the Role of Nano Crystal Networks”的報告,在報告中劉教授提出采用天然生物纖維及低維多功能復合材料解決目前資源高度耗費、環境急劇惡化、人口急速膨脹所帶來的挑戰,并針對性地對蜘蛛絲和蠶絲進行了性能及結構方面的對比。來自美國內拉斯加大學的楊一奇教授做了題為“Alternative Resources for a Sustainable Fiber Industry”的報告,利用非傳統的纖維原料——作物廢料等來制備生物質纖維,以解決傳統生物質纖維原料棉、麻等的匱乏等問題。來自USDA-ARS WRRC的Gregory M. Glenn教授做了題為“Fiber-based Bioproducts”的報告,介紹了熱塑性纖維增強樹脂材料、用于一次性包裝餐具的生物可降解性材料及其工業化生產應用。來自美AKRON大學的Matthew L. Becker教授做了題為“Optimizing osteogenic signaling in human mesencymal stem cells using peptide derivatized materials”的報告,該報告提出通過噬菌體表面展示進行配位體識別、用于信號識別的生物探針、功能化多肽材料的細胞用途。
研討會最后由中國工程院季國標院士從國家對新材料領域的戰略出發,就發展生物質新纖維產業的背景、意義和目的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認為生物質新纖維是紡織工業的新興產業,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各專家一致認為“生物質纖維”是緊密結合國家戰略目標,符合國家中長期發展需求的一項重大課題,是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紡織行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 生物基纖維技術將成2014年化纖業大亮點 2014-02-19
- “東方科技論壇”第150次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2010-06-24
- 生物質纖維材料化工基地產學研合作技術創新平臺建立 2010-04-21
- 中國高校“111計劃”評估結果出爐 | 9所高校優秀 2019-04-30
- 2018年度高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名單公布,62個入選! 2018-01-24
- 青科大“橡塑材料與工程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等21所地方強校基地入選國家111計劃 2017-08-09
- 中國工程院 | “工程科技學術研討會 - 高分子材料回收循環與可持續發展”將于2025年6月20日于成都召開 202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