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光源運行兩年以來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2011-06-27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我國迄今為止建造的最大科學工程——上海光源作為多學科開放共享的實驗平臺,向用戶運行開放兩年以來,已經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加速了我國科技創新。“通過二期線站的建設,上海光源將基本實現波段覆蓋、研究方法覆蓋和應用領域覆蓋,從而極大地提升上海光源的綜合研究能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級大科學平臺。”有關專家相當興奮。
上海光源國家科學中心(籌)副主任何建華介紹,截至今年5月底,上海光源首批7條光束線站累計提供用戶機時52720小時,吸引了全國186家產學研各類用戶,進站實驗人員達6095人次,已執行通過專家評審的課題申請1474個,涵蓋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凝聚態物理、化學、環境和地球科學、高分子科學、醫藥學、地質考古學、信息科學等學科。上海光源用戶科研成果豐碩,已發表研究論文172篇,包括《自然》、《科學》、《細胞》等國際頂級刊物7篇,產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
上海光源是一臺中能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它應用廣泛,裝置開放運行以來,已初步顯示出在提升我國諸多科技領域創新能力上的重要作用,成為我國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培養凝聚優秀人才的重要多學科實驗研究平臺。
與目前世界上投資最多、綜合性能指標一流的英國“鉆石光源”相比,在投入運行的前兩年內,上海光源無論在用戶數量還是用戶成果方面都毫不遜色。“裝置設備運行狀態非常好,機器開機率、故障率等各項指標均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敝锌圃荷虾梦锢硌芯克L趙振堂表示,“作為建設和運行單位,用好光源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上海光源對我國科技發展的支撐作用,無論是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依托上海光源,將形成我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基地。
以結構生物學領域為例,上海光源一經投入使用,立即改變了我國結構生物學以往主要依賴國外同步輻射裝置開展前沿領域研究的局面,支撐用戶在很短時間內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成果,顯著提升了我國結構生物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推動我國結構生物學研究快速邁向國際前沿。目前利用上海光源開展蛋白質晶體結構研究的研究組已達105個,占國內從事這方面工作研究組的絕大多數,涉及“973”課題45個、“863”課題26個。而且,上海光源本身也已成為吸引我國結構生物學人才快速集聚的一個重要因素。
利用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的實驗平臺,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張明杰及其團隊今年2月11日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了有關肌動蛋白7a的突變如何導致先天性失聰失明的研究論文。
根據醫學統計數字,聽力障礙在新生嬰兒中相當普遍──每1000個新生嬰兒中就有幾個病例。在失聰或弱聽的兒童中,有3%至6%是Usher綜合征患者。Usher綜合征是一種基因失調的病癥,它會導致病人在生命不同階段蒙受不同程度的聽力或視力喪失。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哈工大邵路教授團隊2023年科研成果集錦 2024-02-11
- 科研成果轉化一大難題終被解決:轉讓定價不再要求資產評估 2019-04-09
- 大連理工大學張淑芬教授團隊“低聚合度多羧酸大分子染料的創制與工業化應用”科研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018-06-05
- 山大夏海兵教授、張進濤教授、浙大田鶴教授和上海光源呂政星研究員等合作:Fe-Ni合金納米團簇多孔碳氣凝膠催化劑用于鋅-空氣電池 2021-08-17
- 上海光源衍射線站助力聚合物場效應晶體管等領域研究 2012-01-06
- 中科院應用物理所/上海光源-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行雙邊會議 2009-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