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性能聚酰亞胺薄膜關鍵技術實現產業化
2011-07-12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6月30日,備受關注的京滬高鐵正式開通運營。世界各國也都在積極關注高鐵的發展。而新材料是支撐高鐵技術的關鍵。
列車在高速運行的狀態下,發電機的溫度會升得很高,如果電機絕緣系統耐熱等級不夠,電機線路之間極易發生短路,造成危險。而高鐵的發電機之所以能夠安全平穩地正常運行,全部得益于電機絕緣系統采用了一種叫做高性能聚酰亞胺薄膜的絕緣材料。
高性能聚酰亞胺薄膜還有一個別稱——“黃金薄膜”。但長期以來,這種材料的研發和生產技術完全被美國和日本等國壟斷著。
近日,中科院化學所與深圳瑞華泰薄膜科技有限公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由雙方合作研發的高性能聚酰亞胺薄膜已成功實現產業化。
這意味著我國在這一技術領域打破了國外的長期技術壟斷,躋身國際先進水平,同時也大大加快了我國航空航天、微電子、新能源、先進制造等領域高端材料應用的國產化進程。
八年攻關,滿足產業渴求
高性能聚酰亞胺薄膜性能穩定,形態多樣,用途廣泛。在-269℃~400℃的范圍內具有耐輻射、耐高熱、不燃燒、高韌性、低損耗等特點,具有極高的商業價值和戰略價值,被廣泛應用于微電子、電氣絕緣、航空航天等領域。
伴隨著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與封裝等高新技術的發展,我國對高性能聚酰亞胺薄膜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上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對這種薄膜的年需求量為500噸,到了2010年就已經超過2800噸,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長。
但與這種高需求對應的,卻是我國在該領域生產技術的長期落后、產能低下的現實。
中科院化學所高技術材料實驗室主任楊士勇介紹:“目前國內有30多家從事這種薄膜生產的廠商,但大多還在采用早已被國外淘汰的流延法工藝進行生產,水平低、規模小、污染大,并且只能用于電工絕緣用薄膜,而不能滿足微電子制造與封裝領域的高要求。”
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由原機械部和化工部牽頭,桂林電器所和上海合成樹脂所就分別從雙向拉伸法和流延法兩個方向開展了對這種材料的研發。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其制造工藝一直處于低水平徘徊的狀態。
“新材料產業研發周期長,市場導入周期也長,為了能夠快速投入生產,過去,我們曾一度試圖模仿、照搬西方的技術,而忽略了新材料的研發這一基礎性工作,無形中,反而多走了許多彎路。”深圳瑞華泰薄膜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湯昌丹不無感慨地說。
2003年,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面向國家戰略需求,與深圳瑞華泰薄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致力于我國高性能聚酰亞胺薄膜產業化技術的研究。雙方合作,從基礎研究入手,與深圳瑞華泰緊密合作,攻克了從關鍵樹脂制備到連續雙向拉伸法等技術難題,最終掌握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聚酰亞胺薄膜及其專用樹脂的制造技術。
“某跨國公司甚至在該項目的生產線還未建成時,就提出了高價收購深圳瑞華泰。”湯昌丹表示,國家的戰略需求和市場的渴求,促使我國“黃金薄膜”在經過八年努力后終于問世。
列車在高速運行的狀態下,發電機的溫度會升得很高,如果電機絕緣系統耐熱等級不夠,電機線路之間極易發生短路,造成危險。而高鐵的發電機之所以能夠安全平穩地正常運行,全部得益于電機絕緣系統采用了一種叫做高性能聚酰亞胺薄膜的絕緣材料。
高性能聚酰亞胺薄膜還有一個別稱——“黃金薄膜”。但長期以來,這種材料的研發和生產技術完全被美國和日本等國壟斷著。
近日,中科院化學所與深圳瑞華泰薄膜科技有限公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由雙方合作研發的高性能聚酰亞胺薄膜已成功實現產業化。
這意味著我國在這一技術領域打破了國外的長期技術壟斷,躋身國際先進水平,同時也大大加快了我國航空航天、微電子、新能源、先進制造等領域高端材料應用的國產化進程。
八年攻關,滿足產業渴求
高性能聚酰亞胺薄膜性能穩定,形態多樣,用途廣泛。在-269℃~400℃的范圍內具有耐輻射、耐高熱、不燃燒、高韌性、低損耗等特點,具有極高的商業價值和戰略價值,被廣泛應用于微電子、電氣絕緣、航空航天等領域。
伴隨著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與封裝等高新技術的發展,我國對高性能聚酰亞胺薄膜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上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對這種薄膜的年需求量為500噸,到了2010年就已經超過2800噸,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長。
但與這種高需求對應的,卻是我國在該領域生產技術的長期落后、產能低下的現實。
中科院化學所高技術材料實驗室主任楊士勇介紹:“目前國內有30多家從事這種薄膜生產的廠商,但大多還在采用早已被國外淘汰的流延法工藝進行生產,水平低、規模小、污染大,并且只能用于電工絕緣用薄膜,而不能滿足微電子制造與封裝領域的高要求。”
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由原機械部和化工部牽頭,桂林電器所和上海合成樹脂所就分別從雙向拉伸法和流延法兩個方向開展了對這種材料的研發。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其制造工藝一直處于低水平徘徊的狀態。
“新材料產業研發周期長,市場導入周期也長,為了能夠快速投入生產,過去,我們曾一度試圖模仿、照搬西方的技術,而忽略了新材料的研發這一基礎性工作,無形中,反而多走了許多彎路。”深圳瑞華泰薄膜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湯昌丹不無感慨地說。
2003年,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面向國家戰略需求,與深圳瑞華泰薄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致力于我國高性能聚酰亞胺薄膜產業化技術的研究。雙方合作,從基礎研究入手,與深圳瑞華泰緊密合作,攻克了從關鍵樹脂制備到連續雙向拉伸法等技術難題,最終掌握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聚酰亞胺薄膜及其專用樹脂的制造技術。
“某跨國公司甚至在該項目的生產線還未建成時,就提出了高價收購深圳瑞華泰。”湯昌丹表示,國家的戰略需求和市場的渴求,促使我國“黃金薄膜”在經過八年努力后終于問世。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劉國良、林峰教授團隊 ACS Nano:介孔聚酰亞胺薄膜用作鋰金屬電池的抗枝晶隔膜 2024-01-11
-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朱勇教授課題組 ACS AMI:一種基于銀納米線復合材料的雙向拉伸自感應織物加熱器 2021-12-09
- 我國在聚酰亞胺薄膜產業化方面起步并不晚 2014-06-27
- 馬里蘭大學胡良兵教授團隊 Science:研制輻射制冷無機涂層 → 成立CeraCool專注產業化 2023-11-15
- 科技部公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基礎材料技術提升與產業化”重點專項評審專家 2020-08-18
- 招聘 - 佛山(華南)新材料研究院生物醫用材料及器械產業化項目團隊 201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