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期刊如何走向世界
2011-09-16 來源:科學時報
“強大的前提是中國科技期刊首先要在國際上站穩腳跟”。其中,“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升級”,但“不要簡單認為國際合作能夠拯救中國科學期刊,文章的學術水平還得靠自己努力”。
近日,自然出版集團亞太區副總裁安托萬·博奎特在《中國科技期刊的未來在哪里》一文中,為中國科技期刊支招:“對中國科學期刊來講,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升級,而不是如何做‘大’。不要試圖成為一本內容很泛的‘大’期刊,而要力圖成為小而精的期刊,在細分領域形成很強的影響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通報》主編夏建白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從整體上來看,中國科技期刊是應該做大做強的,提升影響力,方能與國際大集團抗衡。”他同時表示,“強大”的前提是中國科技期刊首先要在國際上站穩腳跟。
目前,全世界有十幾萬種科技期刊,我國就有5000種左右。從數量上看,我國是僅次于美國的科技期刊大國。然而,龐大的數字掩蓋不了難堪的現實:影響力廣、具有品牌效應的中國科技期刊非常少。
那么,制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的因素有哪些,破解之道又在何方?
絆腳石
夏建白對本報記者表示,當下,中國科技期刊最大、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太缺乏優秀稿源。目前中國科技期刊太多,且數量仍在不斷遞增,但優秀稿源不多,導致稿源分散,各期刊很難做“精”,影響力難以提高。
更讓人擔心的是,國內科技期刊尚未在國際學術界站穩腳跟,卻開始進入爭奪資源、各立山頭的混亂時代。
博奎特指出,打造一份優秀期刊,編輯的眼光非常重要。在西方,編輯選擇文章時最看重的是文章質量,有哪些創新的地方。而在中國,可能最看重的是作者的名氣。中國的編輯在拒絕著名科學家的文章時還不夠勇敢。
“缺乏優秀編輯人才,導致國內科學期刊長期處于‘潛伏’狀態,而體制的制約,更使得優秀人才不愿意從事編輯職業。”《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志常務副主編李黨生說,科學期刊在國內長期被置于科研附屬行業的位置,不太受重視,支持力度和科研不可同日而語,擁有深厚學術背景的科研人員基本不愿從事編輯行業,這造成了國內很少有科學編輯,對期刊學術水平的提高很不利。
李黨生還認為,國內科學期刊與國外優秀科學期刊的差距,主要體現在文章的學術水平及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上。這兩方面又是相輔相成的,文章的學術水平低,必然導致期刊學術影響力弱,反之亦然。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允許從專項報銷的“卓越期刊”又增30項 |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期刊目錄的項目達到315項 2020-07-29
- 游蘇寧:中國科技期刊應不忘初心,行穩致遠 2016-11-22
- 中國期刊界首次研討建設“精品國際科技期刊” 2012-09-14
- 張立群教授:讓中國的橡膠研究走向世界前沿 2016-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