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共慶合作30年
2012-05-29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共同應對全球問題
“現代文明站立在不穩定的平衡之上,科技應是保護人類偉大文明的手段。代表亞洲科學大國的日本和中國應并肩為人類的發展充當旗手。”野依良治說。
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兩國面臨著許多共同挑戰,兩家的合作是科技發展的需要,更是積極承擔責任的體現。
在日訪問期間,白春禮與日本文部科學省大臣平野博文會晤,一起回顧了兩國科研機構幾十年來的合作成果。
長期以來,雙方為推動中日科技合作作出了許多努力,除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外,中科院與日本學術振興會、東京大學、筑波大學等機構的結緣,也都離不開文部科學省的支持。
2004年,中科院與文部科學省發起召開了“中日科技政策與戰略研討會”,學者們圍繞科技評價、人才培養、科技政策、產學研結合等展開討論。
截至目前,這一研討會已連續舉辦了8屆,在戰略和政策層面推動了雙方的交流。今年11月,第九屆研討會即將在中國召開。
這樣的合作還將延續到未來。在紀念儀式上,白春禮與野依良治代表雙方簽署了一份共同聲明。聲明指出,當今科技不斷取得進步,但老齡化社會、氣候變化、傳染病、自然災害等眾多問題尚未解決。這不僅是中日兩國,也是亞洲和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為此,雙方要繼續加強合作,發揮各自的科技創新能力,共同應對面臨的挑戰。
將旗幟交給青年一代
“30年來,雙方的科技合作不僅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也對青年人才的培養、學術水平的提高發揮了積極作用,兩國研究人員也建立了良好的互信關系和深厚的友誼。”
這是白春禮對雙方30年合作給出的中肯總結。通過這一渠道,中科院培養了一批中青年科學家,很多人已經成為研究所的骨干或領軍人物。
劉定干、趙慕鈞、楊冠珍、景乃禾等人是中科院上海生化所派遣的第一批赴日學者,當時他們都是年輕有為的科研精英或剛畢業的學生。他們在合作研究的歷練中迅速成長,獲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也為開展自己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回國后,他們逐步成長為科研和管理的中堅力量。
為培養視野開闊、思維創新、勇于挑戰的青年科學家,增進兩國青年研究人員之間的友誼與合作,中科院原副院長陳竺與野依良治于2006年共同倡議舉辦中日青年科學家論壇,該研討會不同于一般的學術會議,旨在鼓勵青年人才推動交叉學科發展的熱情,并培養他們的戰略全局思維能力。
作為紀念活動的一部分,第二屆中日青年科學家論壇5月26日~27日在日本召開。來自兩家機構化學、物理、生物等領域的青年科學家,就各自從事的研究進行了交流研討。
“研討會是個很好的形式,能讓我們了解彼此在干什么。”中科院研究生院副教授李曉毅說,“大家的交流也很愉快,會議結束后我們一起打保齡球,一起唱歌。短短兩天時間,我們中的許多人已經成了朋友。”
這當然是白春禮和野依良治所盼望的。正如他們所說的那樣,兩家機構要以30年的交流為基礎,讓后代科學家繼續保持良好的關系。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國科大楊晗課題組誠聘博士后、副研究員 - 化學、高分子、纖維素、納米材料 2025-02-21
- 中國科學院大學楊晗課題組誠聘博士后、副研究員 - 化學、高分子、功能材料、納米材料等 2024-10-15
- 中國科學院大學王洋課題組 Macromolecules:高性能單苯氧亞胺IVB族三烷基烯烴聚合催化劑 2024-03-19
-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石田康博、王翔 Science:均質復合材料中的力學非互易性 2023-05-26
-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侯召民教授課題組 Angew:稀土催化劑調控聚異戊二烯微觀鏈結構制備自愈合聚烯烴材料 2022-09-03
-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侯召民教授課題組Angew:在制備快速自愈合聚烯烴功能材料取得新進展 2021-11-11
- 華南理工大學分子聚集發光研究團隊誠聘師資博士后 - 合作導師:秦安軍、趙祖金、胡蓉蓉、王志明、馮光雪、宋波 2025-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