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科研領域的投入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現在已經成為繼美國之后全球發表科研論文第二多的國家。人們可能會認為,中國即將超越西方。但路透社稱,限制性的政治和文化態度仍在阻礙中國的科研進步。
國際經合組織(OECD)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在研發領域的投入為1257億美元,僅次于美國的3112億美元。盡管這個投入數額看似龐大,但中國的這個投入僅占GDP比例的1.7%,而美國再研發領域的投入占GDP比例2.7%,日本和韓國的投入比例更是高達GDP的3.3%和3.4%?蒲型度胍膊⒎侨清X的問題。據稱,中國科學家發表科研論文能得到誘人的回報:如果一篇論文能夠在頂級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將能得到相當于幾年工資的獎勵。中國也許高產,但中國科學家在《自然》和《科學》周刊等頂級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仍遠遠落后于西方。中國發表的源于國際合作的學術論文數量也少得多。據經合組織收集的數據,2009年中國共發表28.5萬篇論文,相當于每1000人發表0.2篇論文。但這些論文中只有0.05%發表在頂級期刊上。英國發表的論文有13.4萬份,平均每1000人發表2篇,超過一半發表在頂級期刊。小小的瑞士,每年在研發領域的投入約為105億美元,其論文產出為每1000人4篇論文,跟英國一樣,瑞士的論文超過一半發表在頂級期刊上。
可以說,中國的科研環境并不宜人。根據國際經合組織數據,每1000名雇員中科研人員的比例,中國大幅落后。數據顯示,日本每千名雇員中科研人員的比例為10.4人,美國為9.5人,俄羅斯是6.4人,土耳其是2.7人,在芬蘭,這一數據更是高達16.6人,而中國僅有1.5人。在專利申請方面,中國的專利申請數目也并不突出。美國商標和專利局數據顯示,2009年的海外專利申請數目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日本,達35501項,其次是德國,有9000項。而中國在該局申請的專利數目為1655項,這一數據甚至低于臺灣的6642項。
中國科研人員流失也相當嚴重。路透社稱,從缺乏在經濟上支付得起好學校,到對糟糕的空氣和食品質量的擔心等,這一切仍在阻礙許多科學家返回中國。更重要的是,中國對自由思想的態度和對權威的奉承阻礙了科研進步。英國皇家學會于2011年發表的對全球科研格局進行的一項研究報告說,在1978年至2006年間,共有106萬中國人在國外學習,其中70%沒有返回中國。科學家們說,這一比例已經下降,但據估計仍有約一半在海外學習的人沒有返回中國。北京正在努力改變這一狀況。于2008年推出的受中國政府支持的“千人計劃”使約600名海外中國人和外國知識分子回到了中國。與此同時,許多科學家仍愿意到西方接受教育并在西方居住。
在國際合作上,科學家們也認為較難得到來自中國的國際合作。中國科研界的高級軍團常常害怕競爭,害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英國皇家學會數據顯示,2004年-2008年間,盡管國際性的科研合作在加強,但除了日本之外,國際合作中鮮見亞洲科學家的身影。而在地區性的合作中,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等發達國家仍占據主導,中國在合作中只處于協作地位。
- “自然指數”反映中國科研進步,但并非唯一評價指標 2016-09-05
- 中國科研機構正引領全球高質量科研產出增長榜 2016-07-29
- BBC:五大科學項目,預示中國科研的崛起 2016-06-28
- 中國論文數量世界第二 35%以上從未被引用 2012-09-26
- 四川大學高分子學科2010年SCI論文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2012-06-05
- 《自然》報告:中國高質量論文數量持續上升 2012-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