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偉誠的理想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操刀變革一家百年老店+世界500強,都是一件極其辛苦和冒風險的事情,但對于公司的CEO來說,又不得不頂著巨大的壓力工作。在陶氏的歷史上,因為變革失敗的CEO不是沒有,最近的例子就發生在利偉誠之前。
2000年年末,威廉·施達偉(William Stavropoulos)辭去陶氏公司CEO職位時,考慮再三后選擇為陶氏公司工作了32年的宿將邁克爾·帕克做接班人。當帕克接任公司首席執行官時,全球化工行業陷入一個嚴重的衰退期。不僅如此,陶氏化學公司那時還剛剛以116億美元收購了聯合碳化公司(Union Carbide)。這是陶氏公司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收購,位于密歇根州米德蘭市的陶氏公司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
面對困境,帕克沒有表現出當年施達偉應對公司財務危機時的果敢和迅速。在公司發展繁盛期成長起來的帕克雖然采取了裁員措施,但在削減開支方面舉步不前,隨后,陶氏化學公司從連續7年贏利的黃金期迅速陷入連年虧損。已經當上董事長的施達偉不得不在2002年底重新坐回了自己原先的辦公室。
施達偉不得不再次尋找接班人。曾任集團業務部總裁、負責功能化學產品事業部(Performance Chemicals)的利偉誠進入了他的視線,2003年11月,利偉誠被任命為公司新任總裁兼COO。這一年,利偉誠49歲,進入陶氏已經27年。2004年末,利偉誠正式接替了施達偉的CEO職務。
按照公司的決定,除了繼續把重點放在改善公司財務業績的執行計劃方面外,利偉誠還開始負責制定陶氏的長期發展戰略和組織機構調整。
成立于1897年的陶氏化學公司經歷了上百年的發展,憑借強大的研發優勢,其基礎化學品業務已經確定了全球領先的地位。但到1990年代中期,陶氏化學卻處在一個十字路口,那就是陶氏一直立足的根本已經風光不再:陶氏的一些看家產品是在二戰期間聲名鵲起的,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很多高難度工藝門檻降低,全球競爭越來越激烈,基礎化工品業務受產業景氣周期影響較大,同時規模生產的邊際利潤遞減。
更令陶氏等化工巨頭頭疼的是,由于國際油價飛漲,中東的石化公司依靠廉價的上游原材料成本大舉進入基礎石化領域。2000年以后,陶氏化學的市場地位受到了重大挑戰,北美和歐洲的業務甚至出現萎縮。
為了應對外部商業環境的變化,在施達偉時代,陶氏就開始嘗試公司轉型,比如關閉低利潤的工廠,出售非核心資產,成立高利潤的功能化學品事業單元,并開始了一系列高姿態的收購活動。2001年陶氏完成對美國聯合碳化公司的購并,成為當時業內轟動一時的新聞。購并使陶氏企業規模迅速擴大,但如此大宗交易由于遭遇到基礎化學品利潤進一步降低等問題,并沒有達到最終預期。
顯然,施達偉在卸任前,陶氏并沒有實現徹底轉型。利偉誠時代的陶氏依然面臨著迫切的轉型壓力。由于上游石油和天然氣的價格更加高企以及競爭的進一步加劇,陶氏曾經引以為傲的基礎化學品業務已經不再能被倚為支柱。2004—2007年,陶氏基礎化學品業務板塊的息稅前利潤就不斷下跌,從最初的16億美元下挫至2007年的8.13億美元。2008年,陶氏的基礎化學品業務總銷售額為56億美元,但息稅前利潤已經只有15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