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陶氏:韌的戰斗 下一個百年以變革開端
2009-8-26 來源:商務周刊
關鍵詞:陶氏化學公司 羅門哈斯 利偉誠 環氧氯丙烷 液態環氧樹脂 麥健銘
白思德告訴《商務周刊》,此前陶氏的溶劑業務分為兩類,分屬兩個不同事業部,一類是中間體溶劑,包括醇類、醛類以及丙酮類產品;另一類是醇醚類產品,包括乙二醇和丙二醇兩種產品。
“今年4月1日,陶氏將這兩個部門合二為一。”白思德說,“組織架構的精簡有利于陶氏更好地利用所有資源,更好地整合陶氏的產品,并能更好地去服務客戶。”
類似的組織結構精簡正在陶氏內部進行。利偉誠認為,隨著客戶需求的多樣化,形成于1990年代中期的集中型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目前的商業環境。
1990年代中期之前,陶氏在全球的管理模式是分散型的,六大部門分散在不同的地區,由于受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不同地區之間彼此進行基本的通信也很昂貴,不利于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和溝通。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客戶需求也日益全球化,陶氏開始轉變分散管理為集中管理,成立了一個全球管理中心,以支持不同的業務部門。
“集中管理是以全球視角為全球性客戶提供服務。”麥鍵銘說。這在當時具有合理意義,為此陶氏用了幾年的時間,重新設計工作流程,實施了一套SAP系統通用平臺,加強了各個業務部門之間的溝通,通過改造,公司的工藝流程、管理系統和物流等實現了標準化。
但集中管理并沒有帶來結構上的精簡,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陶氏的業務層級與部門,更多的時候,陶氏同一大類的產品分屬于不同的業務部門,不僅增加了公司的管理成本,更增加了客戶溝通的成本。
“重要的是,客戶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客戶今天的需求與明天的需求也是有差別的。”利偉誠認為,集中管理讓公司難以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做出快速應變,而隨著陶氏業務下移,更需要陶氏加強原來并不敏感的市場終端神經系統。
對此,利偉誠非常清楚,他多次表示,轉型的過程就意味著要以不同的方式開展工作,陶氏要從過去高度集中及標準化的模式,轉變為精簡高效的新型架構。
2008年年底,利偉誠宣布成立新的5大業務部門,即烴類及基礎化塑料業務部、基礎化學品業務部、功能產品業務部、陶氏益農和高新材料業務部,并任命了新的業務部門負責人。
采訪中,麥鍵銘介紹,5大業務部門下分管多個事業部,對同一大類業務進行管理。在5大業務部門之外,陶氏還成立了一個高效精簡的公司中心(Corporate Center),公司中心將致力于滿足公司和各業務部門的需求,負責公司治理、規范以及整體運營架構等方面的事務。
陶氏公司中心下設一個戰術執行機構——業務服務集團(Business Services Group),該執行機構利用其規模和專業能力,為整個陶氏提供經濟高效、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服務,所涉領域包括信息技術、供應鏈、采購、公共事務、可持續發展、環境、健康和安全等。
同時,陶氏也對地區市場進行了精簡。比如將亞太、中東及非洲兩大業務區合并管理,從今年開始,原任亞太區兼大中華區總裁的麥鍵銘擔任亞太、中東及非洲地區全球高級副總裁。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藍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