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專家,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中心主任。年僅34歲的她,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在新興的再生醫學領域,勇立潮頭,引領創新。在美國布朗大學、哈佛大學求學、工作后,王琳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回國,開創性地從蠶絲中提取絲膠,用于受損神經的修復治療,沿著蠶絲絲膠這條“新的絲綢之路”報國為民。
包括腦卒中,包括心梗,然后還有外周神經損傷,這都是目前臨床醫學上很難解決的問題,希望通過再生醫學的技術,解決以前沒有解決的醫學難題。
學成歸來 報效祖國
緩解病患傷痛,解決再生醫學難題,這是出生在醫學世家的王琳一直以來的夢想。王琳出生在武漢,初中時代曾隨到德國攻讀醫學博士的父親出國念書。父親學成后,放棄了國外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回國報效,這對王琳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2005年,王琳赴美國布朗大學攻讀生物醫學博士學位,并先后擔任哈佛大學研究員和密歇根大學訪問學者,在“骨骼肌的再生修復”等領域取得了突出成果。2011年,得知國家啟動“青年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急需再生醫學人才時,王琳立刻決定回國。
“漂泊的人總要回家,離開是為了更好地回來”,王琳曾在朋友圈這樣引用。回國后,王琳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創建起我國華中地區第一個再生醫學研究中心。第一個課題就是尋找修復神經的組織材料。
創新工作 變廢為寶
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發現,在蠶絲中曾經被當做廢料處理掉的絲膠,其實可以作為生物醫藥材料的原料,用于創傷和損傷修復。
比如說燒傷,交通傷導致的嚴重的損傷,神經的截斷,心腦血管系統的疾病,都可以把絲膠的應用慢慢拓展到這些疾病的修復和治療。
以往,國內外對絲膠的研究幾乎是空白。努力追求原始創新,就是要從無到有,敢為天下先。在這一過程中,王琳和她的團隊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就拿絲膠提取來說,既要保持結構完整,又要保證它的生物活性,就讓團隊度過了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不同的溫度、試劑、蠶繭類型,實驗的變量很多,一個條件變了,就需要上百次的重新實驗,但是大家并沒有被挫折打倒,一次次重來,優化條件。經過近3年的研究,終于成功提取了結構完整的純絲膠蛋白,發現了它的天然熒光等屬性,以及基于此的醫學應用,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在美國召開的國際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TERMIS)學會年會上,被評價為“近年來在蠶絲研究領域具有影響力的研究”。眼下,王琳團隊已經成功制出絲膠神經導管,并通過動物實驗證明,可以用于修復外周神經損傷。
它能夠解決一個非常重要的臨床上的問題,因為我們現在臨床上針對外周神經損傷的修復,一般外科醫生是采取拆東墻補西墻的做法,就是自體神經移植,從人體上截取一段不那么重要的神經,移植到外周神經缺損的地方,但是人體的神經其實是沒有多余的。
但如果用絲膠制成“神經導管”,這個難題就有可能迎刃而解。
絲膠神經導管可以將兩個斷點連接起來,讓神經在導管內部重新開始生長。當神經再生完成的時候,導管本身也已經基本被人體所吸收,不必再經過手術取出。這種全新的神經修復策略,為傷員提供了減少“開刀”次數的可能性。
對于在老人當中高發的腦卒中,另一種絲膠制品也提供了有吸引力的治療方案。腦卒中患者必須在45-60分鐘內得到救治,否則,由于腦神經損毀過于嚴重,患者即使活下來,生存質量也會大幅降低。
為此,王琳的團隊設計了在小鼠身上模擬腦卒中的實驗,用魚線暫時阻塞小鼠的腦部血管,大約15分鐘之后再解開,以模擬腦卒中對腦神經的損害。而后,小鼠腦部就會被植入絲膠神經支架,以挽救瀕臨死亡的腦神經元,阻止其功能的喪失。
王琳說,對小鼠的“治療”結果表明,以這種方式來修復受損神經是可行的。神經支架的降解產物可以促進神經細胞的代謝,避免了大量神經元的死亡。
在王琳看來,絲膠的獨特性質,使它有可能被開發成一種多功能的生物材料。甚至,絲膠可以制成某些藥物或者細胞的載體再植入人體。只要讓絲膠容器的降解速率與人體的組織修復速度相匹配,就可以發揮出類似“緩釋膠囊”的效果。
王琳告訴我們,取得這些成果,一方面靠團隊的持續創新,一方面也離不開人才政策的支持。幾年下來,王琳已經發展了一個近30人的研究團隊,帶了本、碩、博士研究生共23人。截至目前,整個團隊在再生醫學領域內的核心刊物已發表高水平文章42篇。其中,王琳以通訊作者或者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33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4項。創新,是王琳對她的青年團隊最大的要求。
“寧做板凳十年冷,不寫文章一句空。”在王琳看來,研究并不是為了急于發表文章應付考核,而是要做出真正對病人有用的結果。應該沉下心來做不浮躁的科研,做扎實的科研。集中精力做一些原始創新的工作,有影響力的工作,對國計民生有用的工作,解決現在醫學上難解決的一些問題,我覺得這個是我們研究的意義所在。未來,她還將帶領團隊,做出高科技附加值的絲膠組織工程產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 南理工傅佳駿教授課題組 Adv. Mater.:高致動能量密度、超強韌、可修復形狀記憶聚合物材料 2024-04-27
- 華科大楊光教授團隊《Bioact. Mater.》:一種基于絲蛋白(絲膠蛋白和絲蛋白)的雙交聯水凝膠 2023-05-21
- 北京科技大學陶璐琪副教授和重慶大學王平教授課題組《Carbohyd. Polym.》:兼顧力電性能的自修復水凝膠 2022-07-20
- 華南理工曹曉東教授、高會場副教授團隊 AFM:工程化雙重電活性人工神經導管通過調節免疫微環境介導周圍神經再生 2024-03-11
- 蘇大李剛教授/王曉沁教授/塔夫茨大學David Kaplan院士團隊Acta Biomater.: 蠶絲/鎂絲復合編織神經導管 2022-03-24
- 東華大學洪楓教授團隊在細菌納米纖維素醫用復合材料上的新進展:NGF@CSNPs/OBC復合管用于大鼠坐骨神經再生 2021-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