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營養輸送、藥物作用、腫瘤遷移等主要依賴血供系統,因而血供循環系統(動脈-毛細血管-靜脈)的體外重建可為從整體角度模擬人體的各種生理行為提供可能。這個系統重建主要有兩個要點:1)尺寸上要包含數mm的血管到數10微米的毛細血管這樣一個多級網絡;2)這個多級網絡要具有血管的很多生理功能。
在載有細胞的生物材料(水凝膠)內建立完整的血供循環系統(動脈-毛細血管-靜脈)對構建體外生理病理模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但是現有的血管構建手段普遍局限在某一特定的尺度范圍內,并且對于毛細血管網絡的重現十分有限,大多依靠昂貴的化學誘導。此外,迄今為止缺乏一種靈活構建個性化組織器官體外模型的通用方法,這嚴重制約了疾病研究以及藥物開發的進展。
有沒有可能發展出可以同時構造包含大血管和毛細血管的整個血管網絡的新方法?有沒有可能發展出一種可以靈活構建具有個性化結構和功能的體外模型的新方法?考慮到水凝膠材料有優異生物兼容性,這幾年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賀永教授課題組一直在探索直接基于水凝膠直接構造微流控芯片以及體外組織/器官模型。包括用生物3D打印的方法直接打印血管網絡結構(Biomaterial,2015, 61, 203-215; ACS bio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2017, 3, 399-408; Small,2018, 14, 1802630;Small, 2018,14, 1802187等),利用水凝膠的交聯特性提出了水凝膠微流控芯片全新的封裝思路,二次交聯封裝方法(Small,2018, 14 , 1802368)。
近期課題組發明了一種在水凝膠材料上制造多級血管網絡的新方法:通過課題組研發的高精度3D打印機打印多級的流道網絡模板,利用二次交聯原理實現水凝膠流道的封裝。他們成功的在體外重建的完整的血供網絡(動脈-毛細血管-靜脈),以及高度分叉網絡,螺旋血管,血管狹窄等。建立了具有功能性血管網絡的大塊乳腺腫瘤組織。
考慮到目前腫瘤致病機理研究一直缺乏可靠的體外平臺,他們還探究了一個設想:有無可能在體外觀測到腫瘤的轉移行為?(腫瘤細胞何時能侵入血管,何時又再穿透血管實現腫瘤轉移?)為此他們基于多級血管網絡構建了一個血管-腫瘤共培養模型,為研究腫瘤和血管之間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思路。在此模型上進行了腫瘤細胞的遷移模擬,抗腫瘤藥物的篩選,以及腫瘤發展過程的模擬。內置血管為研究腫瘤細胞跨內皮行為以及血管對藥物的屏障功能提供了可行的工具。這一新方法還可用于構造更多有意義的體外模型,有望廣泛應用于含血管結構的體外病理模型的構建中。
圖1. 多尺度血管芯片構建流程(1、多級流道網絡設計;2、高精度模版打印;3、水凝膠澆注;4、模版去除;5、通過二次交聯鍵合上下兩片水凝膠;6、細胞加載)
圖2.高精度3D打印相關工藝參數與流道網絡圖案(融合了擠出及近場直寫兩種3D打印工藝,可實現5μm的打印精度)
為了驗證此方法構造多尺度結構的可行性以及個性化結構的靈活性,研究者分別構建了不同尺度的血管流道,并構造了多種具有生理學意義的形態的血管模型:分叉血管網絡、螺旋血管、血管狹窄。
圖3.具有不同尺度和形態的內皮化流道
為了驗證此方法用于構建大塊血管化組織的能力,研究者利用此方法構建了一個包含有內部功能化血管網絡的乳腺腫瘤組織,內部血管網絡展現出血管的生理學和病理學功能。
圖4. 血管化的腫瘤組織模型
為了初步探索腫瘤組織與血管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者設計并構造了一個平行流道模型用于腫瘤組織和血管的共培養。并在此模型上模擬了腫瘤細胞的遷移行為,以及血管對抗腫瘤藥物的內皮屏障功能。
圖5.腫瘤細胞遷移和抗腫瘤藥物篩選
腫瘤的發展經歷了一系列階段,借助于平行流道模型,研究人員重現了腫瘤發展過程中的幾個關鍵步驟:原位腫瘤形成,腫瘤血管化,以及腫瘤細胞向血管的遷移。
圖6. 腫瘤發展過程模擬
本研究提出了一種多尺度血管芯片,并提供了一種靈活構建帶有血管結構的生理模型的通用策略。借助于此結合多尺度三維打印以及二次交聯的工藝,科研人員將能夠構建一系列體外模型用于生物醫學研究,如腫瘤發展過程的研究,腫瘤和血管相互作用的探索,以及抗腫瘤藥物的篩選等。研究工作獲得了國家優秀青年基金、國家基金兩化融合聯合基金重點、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特此表示感謝。
相關論文“Construction of multi-scale vascular chips and modelling of theinteraction between tumours and blood vessels”已被RSC雜志社的旗艦期刊Materials Horizons(IF=14.356)錄用。聶晶博士生、高慶博士后及謝超淇博士生為共同一作,賀永教授為通訊作者。
- 加州理工學院高偉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 Science:基于聲波驅動的活體深部精準3D打印技術 2025-05-09
- 中國科大龔興龍教授團隊 Small:界面工程輔助3D打印硅橡膠復合材料 - 協同優化抗沖擊性能與電磁干擾屏蔽效能 2025-05-01
- 中國科大龔興龍教授課題組 Adv. Mater.:混合式3D打印剪切變硬彈性體,實現力學性能增強與智能可穿戴一體化設計 2025-04-28
- 寧波材料所趙文杰、嚴明龍 Small:污損抑制/阻抗與自我更新協同的可降解有機硅水凝膠涂層 2025-05-10
- 西南林大杜官本院士、楊龍研究員團隊 Nano lett.:面向水下電子皮膚的溫控響應纖維素基 Janus 智能水凝膠 2025-05-09
- 西安交大成一龍/初大可團隊 AFM:Tempo功能化不對稱功能水凝膠用于組織/器官損傷修復 2025-05-07
- 中科大王育才/蔣為團隊 Nat. Biomed. Eng.: 利用一氧化氮(NO)突破腫瘤血管基底膜屏障,增強納米藥物瘤內遞送 2025-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