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樞神經系統中大量神經細胞構成網絡或回路,負責信息的傳遞、儲存、整合加工,是學習、運動、記憶的基礎。帕金森癥和阿爾茨海默癥等疾病中,神經細胞不可逆轉的凋亡導致運動失調或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而藥物治療、神經外科手術、基因治療和細胞移植是治療上述疾病的有效手段。細胞移植是將體外培養的神經干細胞移植到受損中樞神經系統靶部位,再將這些治療性細胞誘導分化為神經元。神經細胞定點遞送和原位調控分化形成功能性神經元網絡極具挑戰。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沈群東教授研究團隊聯合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Bradley J. Nelson研究團隊的陳相仲博士設計并構建了一種集神經細胞靶向遞送、原位調控細胞分化和生物降解功能于一體的螺旋微機器人(Adv. Funct. Mater. 2020, 30, 1910323)。該微機器人選用生物相容性優異的天然高分子凝膠材料為柔性基質,采用激光雙光子聚合微型3D打印技術,制造出支持神經細胞粘附、生長的螺旋形框架。為了實現微機器人遠程定向運動的精確操控和原位刺激調控細胞分化的目的,采用水熱和溶膠-凝膠法制備了具有核-殼結構的能量轉換納米微粒。微機器人與納米微粒集成后負載神經細胞,運用可穿透人體深層組織的低強度旋轉磁場,模擬細菌的鞭毛運動,操縱微機器人在微通道里的腦脊髓液中定向泳動,實現神經細胞的遞送。
當神經細胞被遞送到目標區域后,微機器人被負載神經細胞分泌的膠原酶逐漸降解,釋放出負載的神經細胞和納米微粒。由于納米微粒是由鐵磁和鐵電材料復合構成的多鐵性材料,具有磁電耦合的效應;因此當納米粒在高頻交變磁場的作用下,鐵磁相內核發生磁致伸縮,將應力/應變通過界面傳遞到鐵電相外殼,導致鐵電相在形變驅動下產生電荷,從而將高頻磁場快速地轉換為瞬時變化的電信號,達到遠程刺激神經細胞,調控其分化的目的。
圖1. 微機器人制備及其運載、調控神經細胞分化后降解示意圖
研究證實使用旋轉磁場可以實現微機器人靶向遞送細胞,而微機器人在完成遞送細胞后可以被細胞分泌的膠原酶降解。微機器人在高頻交變磁場刺激下能夠調控神經細胞分化,使細胞表現出多樹突生長形態及神經元特異的軸突膜蛋白GAP43表達的顯著上調。同時微機器人上的磁電耦合納米微粒在腦部組織中仍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該微機器人集細胞運輸和原位調控細胞分化為一體,為利用細胞移植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腦組織損傷提供了新思路,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沈群東教授課題組近年來專注于能量轉化材料調控細胞行為的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博士生東梅,她在能量轉換納米材料調控神經細胞分化和調控細胞內微環境促進腫瘤凋亡(Small 2019, 15, 1900212)等方面開展了系列的工作。研究課題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1910323
- 廈門大學汪騁教授課題組在多孔材料中的三維打印領域取得新進展 2021-04-12
- 中科院理化所鄭美玲項目研究員和暨南大學段宣明教授合作:高效水溶性雙光子引發劑及水相聚合三維仿生水凝膠研究新進展 2019-01-24
- 加州理工學院高偉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 Science:基于聲波驅動的活體深部精準3D打印技術 2025-05-09
- 中國科大龔興龍教授團隊 Small:界面工程輔助3D打印硅橡膠復合材料 - 協同優化抗沖擊性能與電磁干擾屏蔽效能 2025-05-01
- 中國科大龔興龍教授課題組 Adv. Mater.:混合式3D打印剪切變硬彈性體,實現力學性能增強與智能可穿戴一體化設計 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