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解放周末》刊登了對華師大博導許紀霖的專訪《大學之“困”》。透析大學之“困”,正是期待大學之“為”。本周,《解放周末》專訪復旦大學副校長蔡達峰,他認為,大學之“為”,在于為教育、為學生;大學之“為”,在于時刻清醒地意識到自身的使命,敢于承擔責任,敢于自我批判。
如果社會天然使人健康成長,那還要大學做什么
解放周末:在《大學之“困”》的專訪中,許紀霖教授以教師的角度關注了大學的當下生存。您曾經也是一名大學教師,現在又是大學行政管理者,以雙重身份來觀察當今大學,心態和感受是否更為復雜?
蔡達峰:說心里話,近年來的高等教育,無論是改革、發展,或是轉變、調整,給我帶來的鼓舞、困惑或反思,都非常強烈。
解放周末:談到大學之現狀,不少人不約而同地用一個“困”字來形容。不僅是學生、家長,就連教育界內部,從行政管理部門,到校長、教師,都有不滿。
蔡達峰:當今社會對大學的現實需求越來越迫切,比如擴招,明顯表現出社會公眾對大學的需求,而且這種需求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大學在滿足或者說是適應這種需求的時候,不同程度地忽視了大學自身的使命,這是我認為最大的大學之“困”。
解放周末:“困”往往導致了怨言。
蔡達峰:這不難理解。但我想,不僅大學有大學之“困”,企業也有企業之“困”,政府也有政府之“困”,“困”是現實存在的。在困中求變,求更好的發展,這才是基于現實的突破。
社會是靠不同的力量互相支撐的,需要每個機構和個體發揮自己的主體性作用,堅持自己的立場和使命。假如一味地我遷就你,你遷就我,都指望從他人獲得動力和利益,不堅持自身對別人、對社會的責任,其實是放棄了自己的價值和作用,而這樣的社會關系,其實是不會和諧的。
解放周末:大學要有所作為,前提條件應是堅定自己,維系好自己的心靈。
蔡達峰:是的。雖然客觀的不利因素很多,但是大學的良知還是要靠自己來堅持。大學要傳播社會的良知,有良知的人才來辦大學。如果大學扛不住現實的痛苦和困惑,便很難讓別人相信大學能給予社會什么精神的力量。換個角度講,如果社會是天然使人健康成長的,那我們還要大學做什么?
- 復旦大學徐凡教授團隊 Nat. Comput. Sci. 封面:手性扭轉力學解碼沙漠植物生存策略 2025-05-10
- 復旦大學王國偉團隊 Macromolecules:突破自組裝技術新邊界 - 高固含量下嵌段共聚物的熱誘導自組裝與熱誘導協同自組裝 2025-04-27
- 復旦大學崔繼齋青年研究員 Adv. Mater.:一種具有超快響應和大彎曲角度的光波導微型驅動器 2025-02-20
- 華中大陶光明教授團隊《National Science Open》:智能織物空間助力數字醫療教育 2023-01-03
- 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02-14
- 沉痛悼念著名化學家、化學教育家程镕時院士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