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理工大校長錢旭紅:創新型人才成長呼喚師生同行
2010-07-12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學樂相長。中國古代的教育告訴我們,寓教于樂是良策。西方的教育告訴我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激發樂趣,就需要師生互教、互動的制度保證。從活躍學生的角度、個性健全發展的角度提供新穎多樣、可供選擇的學習方式與平臺,會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奴仆。
目前,由于專業興趣的缺失、對未來的迷茫,以及課堂教學的不成功,許多大學出現了男生愛網絡游戲、女生愛看影碟這一奇特現象。林林總總的強制性反向管束制度并不能解決問題,而常常會誘發玩世不恭的逆反。如果我們能通過虛擬現實的現代信息技術,創造虛擬教師、虛擬教室、虛擬實驗與工廠,使教師、教室、實驗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猶如動漫游戲在線,使之作為課堂學習的重要補充,必將從另一個角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重在過程。過程與結果同等重要。創新實踐不同于靜態的現成知識的學習,它與完成作業習題完全不同,不存在預設的答案。創新教育需要的是動態學習,需要過程的親歷體驗及實踐,它是主動的、開放的,存在冒險性與多變性。在理論學習、實踐學習和創新探索中,親自動手動腦的歷練和主觀感受上的喜怒哀樂,都會使學生的知識進一步深化,精神和能力得到最為有效的塑造。重視過程,就是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就是對只重目標不問過程的極端功利主義、浮躁行為的校正。育人的重點不在于依靠死板的自上而下的單向知識傳授和一兩次考試,關鍵在于精心設計過程,讓學生體驗過程、投入過程,學會學習、學會創造,讓學生成為新知識的發現者、建構者和見證者。
與死記硬背相比,討論、甄別、批判、體驗等是最好的、印象深刻的、能掌握實質的過程學習方法。與老師同行的創新歷險過程,無論成功與失敗,都會是學生難以忘懷的寶貴財富。
超越知識 解放靈魂
知識不等于思維,更不等于精神。思維與精神是校園之魂、師生之魂。
大學離不開知識的傳授,而創新來自于對現有知識的創造性運用,或者對現有知識的超越。所以,以知識為載體的精神熏陶與思維歷練比具體的知識傳授更為重要。它能使人突破思維習慣,實現精神的自省。
知識傳授是精神熏陶與思維歷練的工具與載體。創新依賴于思維多元、精神升華。結構決定功能,每個人的創新能力來自于在自由思維、獨立精神呵護下的知識的個性結構。
思維多元。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有的知識變得陳舊,有的知識需要更新。知識的適當和不適當的運用,會造成不同的結果。知識少者,可能魯莽無畏;知識多者,可能謹小慎微,甚至頑固僵化。在現代信息存儲技術日新月異、知識更新極速加快之際,思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思維方式的影響力遠比知識的影響力更為持久和深遠,思維是知識的統領。如果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么,思維不僅僅是力量,更是方向。東方思維、西方思維,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建設性的批判思維、破壞性的批判思維等多元的思維方式的相互激蕩,能極大地激發師生的創造力。
思維方式影響社會形態、教育模式。工業社會起源于工業革命, 其物質創造的理論基礎來自于經典牛頓力學思維,此階段以追求制造流程的機械化、批次化,以及產品的模式化、標準化為特征。與此相適應,教學體制、教育方法也出現了類似的規整化傾向。此階段的教育更像單向的、指令下的機器化流水線運作。而信息社會起源于信息革命,以電腦、網絡、手機為代表,其物質創造的理論基礎來自普朗克量子力學思維,量子的跳躍、不連續、不確定、應變多樣的特點對信息時代有諸多影響。它呈現哪個“象”,取決于觀察者的思想與行動。與此相適應,順變、互動、個體針對、非標準化為特點的教育制度可能將應運而生。此階段的教育更強調復雜多維、系統整合、多向聯動,使知識傳授與精神熏陶相銜接。
精神升華。精神不僅要獨立,更要交融升華。師生要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大學校園應充滿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于關愛,即對他人的關愛、對社會的關愛、對人類的關愛、對自然的關愛以及終極關懷,忘我而得我。科學精神的核心在于質疑,沒有疑,無以立。如果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質疑則是科學技術進步的推動力。讓學生學會提問、讓教師樂于接受挑戰,是萌發校園里批判性思維的重要起點。
理工農醫的學生不僅僅要熟悉一些藝術知識,更要有人文精神;人文社會的學生不僅僅要熟悉一些科技知識,更要有科學精神。沒有精神支撐的知識,可能使人走向歧途。
對理工類大學而言,應當在精神層面鼓勵形象與抽象相結合、異想天開的遐想與邏輯嚴密的求證相結合。正確的思維方式與正確的行為方式相結合,就可能成功催生真正的創新。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研究報告稱北京急需創新型塔尖人才 2011-09-02
- 華建敏:大學要創造知識,培養創新型人才 2011-04-20
- 中國青年人才論壇探討“青年創新型人才培養” 2010-12-13
- 華東理工大學馬驤教授團隊 Adv. Mater.:基于生物基大環的高性能有機超長室溫磷光材料 2025-02-13
- 華東理工大學田禾院士、馬驤教授團隊 Angew:單環發光體的近紅外室溫磷光 2024-10-27
- 華東理工大學馬驤團隊 Angew:實現具有超寬范圍壽命可調高效深藍色有機室溫磷光 2024-03-31
- 錢旭紅:希望研究生拒絕抄襲、剽竊、造假、虛偽 201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