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將成北師大中層行政干部應聘條件
2012-08-20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以“四不”承諾廣受關注的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董奇8月16日表示,“四不”不僅僅是個人承諾和對學校新一屆班子成員的要求,也是下半年新一屆中層行政干部的應聘條件。
7月9日董奇在就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的發言中承諾,在任期間不申報新課題、不招新研究生、不申報任何教學科研獎、不申報院士,并指出該“四不”得到了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劉川生的高度認可和支持,而且他(她)們一致認為,該“四不”應成為全體領導班子成員對學生、對家長、對社會的鄭重承諾,并歡迎大家監督。
董奇的提法一經提出,就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不少評論認為這是大學校長向職業化邁進的表現。但是,董奇承認,“四不”如果僅僅是個人承諾,對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必然非常有限。為此,他已經與黨委書記劉川生達成共識,要建立學校管理隊伍的全職化制度。只有這樣,學校校級和中層管理隊伍才更可能做到全身心投入,才更可能有公信力、執行力和凝聚力。在選拔學校行政職能部門干部時,也應要求其在任期內做到“四不”,真正使“雙肩挑”變“全管理”。
只對管理人員提要求、提標準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還有相應的制度保障。董奇說,要建立促進管理能力提升的職業發展支持機制和使“能者上,優者進”的工作激勵機制,針對任期結束后重返教學科研崗位的同志,還將建立階段性免考評機制和專業能力提升的專門支持制度等。
此外,還要建立學校管理者履職情況的反饋與督導制度。要建立和運用科學方法加強對學校各級管理隊伍工作狀態的信息反饋;要充分調動和依靠廣大教職員工、學生,廣泛關注并參與對學校管理工作的反饋與評議;同時,還要借助社會公眾和媒體的力量,經常開展過程性評價和個性化、建設性的反饋指導。
董奇說,學校還將建立管理隊伍的動態調整與退出制度。對于工作不夠投入,或者質量差、效率低且幫助后沒有明顯改進的管理者,要敢于突破人事調整主要依賴換屆的慣例,建立及時調整機制,真正落實管理干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制度。
董奇算了一筆賬:一所高校校級領導干部平均為10人左右,不到全校教職工總數的1%,有的大學這個比例更低,可能為0.3%~0.5%。如果這些校級領導能集中精力,全心全意地投入管理中,可以為學校99%的人創造更多更好的教學科研條件,為他們爭取更多資源,協助他們出更多的高水平成果。
在董奇看來,這個即將推行的制度既是高校管理工作崗位職責的根本要求,也是改變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邊界不清現象的一個重要途徑。“我知道,百分之百做到有難度,但是我們要盡百分之一千的努力去做這件事情,要讓更多優秀的人才參與到學校的管理工作中來,要建立讓他們安心做好管理工作的各項制度,不斷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