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失活聚合(reversible-deactivation polymerization)通過調控活性種和休眠種之間的動態平衡,精準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和拓撲結構,是實現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重要手段。傳統的可逆失活聚合依賴雜原子引發劑/鏈轉移試劑,以C–H鍵作為休眠種是一種綠色極簡的聚合策略,是該領域的研究前沿之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殿峰教授課題組在國際上率先提出“全C–H策略實現可逆失活聚合”這一原創概念,以C–H鍵為休眠種開展陰離子聚合反應研究,取得了多項成果(Nat. Synth. 2023, 2, 1232; ACIE 2024, 63, e202405408;CJC 2024, 42, 2723)。
圖1. 基于C–H休眠種策略的插烯開環聚合
多取代環丙烷的碳原子sp3雜化軌道重疊不完全,形成“彎曲”的C–C鍵,具有較高的環張力;同時多取代的“彎曲”C–C鍵具有部分極性π-鍵的性質,易于發生開環反應。多取代環丙烷的陰離子開環聚合通常得到C3聚合物,而環丙烷插烯物的C5陰離子聚合極具挑戰,研究得較少。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殿峰教授、胡進明教授和安徽大學羅根教授團隊聯合實現了亞乙烯基環丙烷(VDCP)參與的插烯陰離子開環聚合,制備了系列C5炔烴聚合物。研究者采用了自主設計的La(OTf)3/DBU/C–H鍵三元催化引發調控體系。其中,親氧性La(OTf)?與單體1,3-二羰基配位,通過σ-共軛效應和π-共軛效應增強了C5-位的親電性; DBU激活C–H鍵,生成的親核性碳負離子作為活性種推動開環聚合反應。實驗表明,這種協同效應有效加速了VDCP的插烯開環聚合,具有轉化率高、聚合物分子量可控且分布窄等優勢。更重要的是,體系中基于C–H鍵的可逆失活平衡(即可逆去質子化)有效提高了陰離子聚合反應對質子添加劑(如醇和水等)的耐受性(圖1)。
圖2. 引發劑和單體的適用范圍
圖3. 聚合反應動力學與后修飾
該工作以“Vinylogous Anionic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of Vinylidenecyclopropanes with Native C–H Bonds as the Dormant Species”為題發表在近期《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J. Am. Chem. Soc. 2025, 147, asap, doi.org/10.1021/jacs.4c17911)。文章的第一(共一)作者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唐帥、梁旭輝和安徽大學研究生李遠。
原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4c1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