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杜克大學教授王小凡:改革是建世界一流大學重中之重
2011-06-02 來源:科學時報
模糊的人才培養目標
“如果給國家培養出一批人,對什么事情都沒有標準地說好,這怎么行呢?”
另外一個引起王小凡注意的問題是在國內頂尖的大學里,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往往很模糊。雖然一些學校在文件中明確提到了人才培養目標,但并沒有真正有效的措施方法去實現。一個例子發生在對清華大學醫學院的教學評估中。在評估中,一個現象讓國際評估委員會的成員們吃驚又失望:學生在網上對每位授課老師進行評估,所有老師的評分都在90分以上。
王小凡表示:“這種評價結果既不合理也不真實,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出現這種評價結果,不可能所有的學生對教授都滿意,不可能所有的課程都是好的。和大學生代表會面時,我問:我們非常吃驚你們對課程的評價,你們沒有認真做這件事,對自己的培養也不負責。為什么?學生們講,看到教授很辛苦,所以都給他們打90分以上的分數。
“我們對學生們說,你們這樣做害了教授,也害了你們自己。他們雖然辛苦,但不好的地方仍然要改。(現在的情形)是傳統文化中不愿意給別人提意見、怕為難別人的表現,缺乏敢說敢干的精神,缺乏專業精神,清華大學的學生,連想法都不能直言,很讓人失望和擔心!”
沒有批判性的思考,對自己的專業就不會有貢獻。如果一個大學希望培養的是各行各業的領軍人才,就應該著力培養學生批判性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負責任、有擔當的工作態度,就不會出現所有學生都沒有標準地說好這樣的情況。
這個問題更嚴重地存在于研究生教育中。王小凡認為目前國內研究生培養仍處于“放羊”狀態,學生招入后直到最后畢業時才請教授委員會答辯,中間基本上完全靠導師,導師有時間就管,沒時間就不管。結果是本應系統培養邏輯思辨、分析推理能力的研究生階段被浪費了,很多中國的博士生直到畢業也沒有得到這方面的系統訓練。
作為《生物化學期刊》的副主編,王小凡每年要審閱很多學術文章,他發現:“國內許多研究人員做的研究挺有新意,但沒有提煉出其中重要的科學意義,就事論事,導致論文被拒絕,或發了個一般的論文,發出后人家一看大問題都露頭了,跟著做,把金子挖出來,就出了一個影響大的論文,這是國內研究人員吃虧的地方,也是好科學家和差科學家的區別。”他認為,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現在研究生教育中的缺陷。
要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大學教育,必須要有清晰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有有效的措施引導、鼓勵、幫助每一個同學成長。一個可行的方法是建立導師指導制度。事實上,一些高校已經嘗試過試驗性質的導師制,在本科和研究生低年級階段指派一個教授給一個或幾個同學,對選課等學業進行具體指導。但受限于教授的時間和本身限制很多的課程設置,導師制在很多地方都沒有起到很大作用。
他介紹,在杜克和美國其他大學,每個本科生入校時都會有一個教授指派為他的指導老師,對其學業、生活的各個方面提供咨詢、進行指導。學生和教授每個學期至少要有一次會面,當學生遇到困難時,他與指導老師會有更多聯系,可以通過指導老師解決具體問題。在研究生階段,除了有指導導師外,每個學生還有一個3~5人的教授委員會,教授委員會每年聽取學生的進展報告,全面跟蹤和培養學生:題目是不是值得往下做?遇到了什么問題?這些問題可以通過教授委員會來解決,而不是一個教授,因為一個教授看問題比較片面。
“我認為國內研究生教育應該引進教授委員會制度,這非常重要。要把學生當做一個未來的科學家來培養,而不只是實驗室的勞動力。不少研究生向我反映,特別是年輕教授給學生們的壓力非常大,讓學生干活出東西,卻沒有在科學上培養他們,教會他們怎樣選擇課題,批判性地分析結果和學會如何寫作與交流。在這方面對教授的要求也應該加強。”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科技部:將改革院士制度,推動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導向 2020-10-22
- 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發布《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 2020-09-22
- 破“五唯”,不得把SCI、出國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不得填寫人才帽子 | 高校教師職稱改革意見稿發布 2020-07-27
- 首屆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國學科評級結果揭曉 | 以學科分類來衡量世界一流大學 2020-07-23
- 為什么世界一流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率高? 2018-04-24
- “雙一流”20所準世界一流大學曝光,中國高校格局面臨巨變? 2017-08-25
- 王小凡:中國科學正處改革良機 201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