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6日,第十五屆國際催化大會(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atalysis)在德國慕尼黑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來自57個國家和地區的2200余名專家學者和青年學生出席了會議。此次會議主題為“從基礎研究到催化劑設計及新技術開發”(“From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to catalyst design and novel processes”),共安排了6個Plenary報告,2個Award報告,15個Keynote報告,9個Invited報告,240篇口頭報告和2000多篇墻報。報告內容涵蓋了精細化學品和藥物中間體合成、生物質轉化、創新的催化技術、綠色合成、環境催化、納米催化、光催化、有機金屬催化、生物催化、加氫精制、催化裂解和C-C耦合、烯烴制備及轉化、合成氣制備和轉化、工業催化、催化理論計算等目前國際催化界重要的研究方向。此外,本次會議增加了一種新的報告形式,即在墻報投稿中組織了44個特定主題的Symposia和簡短的口頭報告。這次會議上,荷蘭Utrecht University的Bert Weckhuysen教授獲得國際催化獎;英國Cardiff University的Graham J. Hutchings教授獲得Heinz Heinemann催化科學技術獎;42名青年學者獲得青年科學家獎。國際催化理事會主席李燦院士主持了國際催化理事會會議,在國際催化大會開幕式和閉幕式上發表講話,并主持了國際催化獎頒獎儀式,分別向Bert Weckhuysen教授和Graham J. Hutchings教授頒發了國際催化獎和Heinz Heinemann催化科學技術獎。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共有30多名職工和研究生參加了本次會議。李燦院士與包信和院士分別作了題為“The roles of cocatalyst and junctions in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utilizing solar energy”和“Unique catalysis chemistry of nano-confined systems”的Keynote報告,范峰滔、王冬娥、王峰和李金哲4位青年學者獲得青年科學家獎。
在本屆會議期間召開的國際催化學會理事會工作會議上,中國催化學會成功申請到第十六屆國際催化大會的舉辦權,第十六屆國際催化大會定于2016年7月3-8日在北京舉行。在大會閉幕式上,播放了中國催化學會為第十六屆國際催化大會制作的宣傳片,介紹了我國催化研究的進展情況和北京的悠久歷史文化和現代化發展,加深了與會代表對中國以及中國催化學術領域的了解。
國際催化大會是世界范圍內規模最高、影響最大的會議,為全世界催化工作者提供了交流和互相學習的平臺,大連化物所此次有三十余人參加了會議,是本屆會議中出席人數最多的單位之一。大連化物所在此次會議上展示了日益強大的催化科研實力和最新研究進展,提升了在國際催化領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